跳转到正文内容

谢宝富:“药袋苹果”拷问新闻真实性

http://www.sina.com.cn  2012年06月14日07:20  环球时报

  谢宝富

  这两天,一些媒体新锐们将矛头对准了烟台苹果。笔者愿意相信这种行为是出于媒体对社会监督责任的承担,一如鲁迅先生对国人的“骂之深”,是源自“爱之切”。即使一时监督失准、批判有过,也远胜于某些永唱赞歌的人。

  但值得探究的是,在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成为过街老鼠的今天,“药袋苹果”事件产生的社会反响,两极分化问题十分严重。微博上甚至有80%的网民对该报道“表示质疑”,理由是报道只采访了几个当地果农,有以点代面、过于煽情之嫌。而且将个别人的话语作为反映社会普遍现象的根据,证据本身似也有失推敲。

  此后,包括媒体、相关政府部门、果农群体等都发表了各自的说法,但“药袋苹果”事件至今尚无定论。显然,烟台苹果到底有没有问题,不能仅看记者的爆料,更要看权威检测部门的报告。但一些大城市的超市,已经开始减少或不进来自山东的苹果,甚至有一些人打算这段时间干脆不吃苹果。

  “药袋苹果”事件再次展示了媒体在现代资讯社会的影响力。如今,人类直接行为的空间趋小,社会大众心中的人物形象或事件原委多是记者、编辑等媒体人“塑造”的。比如甲、乙两个人,同样各做了5件好事、8件坏事,如果媒体人只报道甲的5件好事,那么展现在大众面前的甲就是好人;如果媒体人只报道乙的8件坏事,那么展现在大众面前的乙就是坏人。本来差不多的两个人,社会形象就因此完全相反。

  在所有的新闻原则中,真实性原则是最难秉持的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,为了生存,媒体适度追求轰动效应,适度煽情,也在情理之中。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,媒体也不能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,不能漠视新闻真实性原则。诱人的烟台苹果确实有被套在药袋中长大的,但该现象在烟台或许真像众多网友和果农所言并不普遍;烟台苹果至少年年大量出口国外,其质量经得起严苛的国外检测。这些年中国的食品安全事故不少见,但也出过“纸包子”这样的乌龙事件。如果我们本着真实性原则,珍重事实本身来报道,则既可引起社会对于食品质量的关注,有利社会监督职责的履行,也可令人心服口服,减免无端的社会风浪。

  真心奉劝那些一看有人排队买房便惊呼“某市惊现彻夜排队购房”、一见生姜涨价便大肆炒作“姜你军”的传媒人多一点社会责任感,多一点新闻人的操守与原则。▲(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)

分享到: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
您对本文的观点:
顶:0
踩:0
请给本文打分:
5 4 3 2 1
4.5本文目前得分:

 

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┊Copyright © 1996-2012 SINA Corporation, All Rights Reserved

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